在医疗卫生改革中,百姓十分关心如何“少花钱,治好病”。要想少花钱,就要会看病,不会看病,对国家来说是卫生资源的浪费,对病人来说,既搭了钱又耽误工夫,重者还可能贻误病情。经过专家指点,在此归纳出几个患者看病的误区:
一个40多岁的男士因胃痛、呕吐,一上班便挂了消化内科的号等待看病,在做化验时突然倒地不醒人事。待急诊科医生、护士赶到现场,方知他患的是极易与胃病相混淆的“下壁心肌梗塞”,可惜的是因耽误时间太久,急诊医生刚刚伸出救援之手,生命就离他而去了。
哈医大一院急诊科王惠卿教授告诉广大患者:假如你突然呕吐、头痛、抽搐、腹泻、呼吸困难、意识障碍或原有的慢性病突然加重,看病时一定要先到急诊。原因:一是急诊诊断迅速。急诊属于全科医学,医生具有很强的综合判断能力和迅速、敏捷的反应能力,在救治病人过程中,很少因判断有误顾此失彼贻误抢救时机。二是急诊抢救迅速。急诊在医院被称为生命的绿色通道,这里除有训练有素的医生、护士外,还配备了相应的急救药品和设备,可以确保急诊急救的各个环节准确、快捷、顺利。
因此,看病时患者及家属首先应该有急诊意识,以避免悲剧的发生。
一个仅有5岁身高的8岁儿童,在成人内分泌内科查了好几天,最后才知道,想让孩子长高,应该找儿科内分泌专家。
哈医大一院儿科内分泌专家白馨芝教授为一些胃病、糖尿病、肾病等患儿纷纷住进成人专科病房而担忧。他强调,儿童绝不是成人的缩影,成人疾病专科不能包治儿童同类疾病。我国早就规定,15周岁以下儿童、青少年均应到儿科就诊,国际上有专家提出应将儿科就诊年龄提高到18周岁。国家之所以限制就诊年龄,是因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、青少年机体各脏器发育尚不成熟,功能也不健全,也就是说儿科疾病无论是生理、病理,诊断、治疗都有其特殊性。在用药方面,不管是药物的种类、剂量,都有许多与成人不同之处。例如,内含可待因,阿片的强力止咳药,小儿应用会抑制呼吸;儿童使用强地松等药物,必须精确地按每公斤体重计算等等。在疾病治疗方面,尽管儿童许多疾病的名称与成人相同,但治疗方法却不尽相同。例如,儿科治疗肥胖有其独特的既不影响儿童发育又能减重的方法,不主张像成人那样强行抑制饮食和热量的摄入;儿童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肾病也都有成人不同的疾病特征,绝不能等同于成人。
54岁的静脉曲张患者张先生,看到一则“一针灵”的广告便盲目就医,结果钱没少花,病却越治越重。哈医大一院骨科专家于景元教授在出特殊门诊时,常常会碰到被不负责任的广告和医托骗得很惨的患者。为此他告诫患者,任何疾病的治疗都有一个过程,不可能“立竿见影”,要相信科学。盲目、迷信只能给病人增加新的痛苦。
哈医大一院普外科专家李智勋教授出特诊时,常遇到许多外地患者看病时忘记带上在当地医院做的化验、X光片等检查资料,很可惜。因为好的医生可以从以往的检查资料中迅速发现诊断疾病的线索,初步判定疾病的发生、发展及愈后,帮助患者以最小的代价确诊疾病。而重新开化验单排队检查,既浪费金钱也浪费时间,更不利于医生对疾病的连续观察与分析。所以保存并携带病例资料到上级医院看病,也是“少花钱,治好病”的窍门之一。
一位未婚女士,因突然腹痛到医院就诊,医生怀疑是宫外孕。可当询问患者性接触史时,患者却矢口否认。随着病情逐渐加重,患者血压迅速下降,面色苍白。经腹腔穿刺发现其腹腔内有大量不凝的鲜血,如不及时手术,很快会因失血性休克死亡。后来的剖腹探查证实了医生的判断,女患者险些因隐瞒病史而丧命。
专家告诫:有时病史的采集对疾病的诊断、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病史不详会影响医生对疾病及时正确的诊断,多搭钱财不说,搭上性命可就“因小失大”了。